四川新闻网消息(张馨露 记者 郭建坤 文/图)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南充市坚持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作为一项重点民生工程,用心用情挖掘文旅资源,密集推进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全力打造全省区域文旅中心。
2021年6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20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情况通报》,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10个监测城市中,南充以82.56分的成绩位居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全国第13名、西部第3名。
做响“五大文化”旅游品牌,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向国际舞台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因地处古代充国之南而得名。南充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红色文化、三国文化、丝绸文化、生态文化、春节文化“五大文化”交相辉映,川北大木偶、川北皮影、川北灯戏、川北剪纸“四朵金花”享誉中外。
7月5日上午,“一带一路·爱上绸都”——丝路青年南充研学之旅在高坪区六合丝博园的六合码头拉开帷幕。记者在现场看到来自四川师范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体育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5所川内高校的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也门、尼日利亚、卢旺达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丝路青年们共聚“丝绸源点”,品味千年绸都文化。
![]() |
据了解,此次活动设计和行程安排旨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打造“Z世代”外国留学生对外交流品牌项目,为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量身定制国际研学旅行。
近年来,南充立足文化资源优势,借助中央、省级和国际组织平台大力推进文化对外传播和“走出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川北大木偶戏被国家商务部、文旅部等确定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被列为“文化部对外文化交流精品项目”;南充歌舞剧院被法国应邀为“世界音乐与舞蹈”艺术节永久特邀艺术团体。
![]() |
随后,参加“锦绣南充•文化探秘”集中采访活动的媒体记者一行人来到高坪六合工业博物馆参观,感受文化旅游和工业旅游的深度融合,工业遗产释放的巨大经济活力。
始建于1912年的四川南充六合集团,由民主革命家张澜先生与留日归国实业家盛克勤先生共同创办,是以服装、丝绸面料、桑蚕丝为主导产业,产、发、研和进出口贸易、工业旅游协调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六合集团曾是亚洲最大的缫丝厂,目前是中国存续时间最长的丝绸企业,被誉为“中国丝绸工业活化石”。1915年六合“金鹿”牌生丝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有“享天宝物华之誉,胜苏杭品质之优”的美誉。
南充市将“文旅融合”作为传统工业遗址华丽转身的推手。挖掘厚重丝绸文化底蕴,掘金工业旅游,做响品牌,做大影响,实现“工业+旅游”的深度融合。该市充分挖掘丝绸产业资源优势,加快缫丝织绸主导产业发展,不断提升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力擦亮世界丝绸源点名片。
![]() |
文脉悠远,与古为新。川北灯戏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化艺术源远流长。6日上午,记者一行人在南充市博物馆观看了第五届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开幕式,本届艺术节以“传承戏剧精髓 共享文化精彩”为主题,《板桥卖画》亮相舞台,好评如潮。
据了解,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每三年举办一次,是四川面向国家级非遗—灯戏艺术举办的区域性特色文化盛会,已成为展示地方戏剧艺术、弘扬地方戏剧文化的全国性平台。本届艺术节通过开幕式、线下展演、线上云展播等活动,全方位展示川北灯戏及全国各地优秀地方戏剧艺术的魅力。
为了让文化真正贴近群众生活、贴近新时代,此次艺术节坚持艺术性与群众性相结合,许多内容都采取多市联动的方式进行。据了解,第五届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在成都、宜宾、南充等地联动同时举办,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群众的参与度。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已经成为南充重要的文化交流品牌。
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
走进南充市图书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浩如烟海的书籍、干净明亮的环境,自习室内座无虚席,老中青少年龄段的读者都在专心致志阅读,使人切身感受到求知若渴的阅读氛围。
![]() |
“图书馆全年免费对外开放,每周开放时间达70小时,平均一天的人流量达两千余人,周末时可达四千人左右。”南充市图书馆副馆长岳和平对记者介绍道。馆内还安装有智能终端,市民查询政务信息、自动办证、借阅图书非常方便,实现了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让文化获得感映在群众的笑脸上。
![]() |
南充市图书馆与南充市科技馆、南充市地方志馆、南充市规划展览馆、南充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共同组成南充市“四馆一中心”项目,该项目是全市“100件大事”项目之一,总面积为6.9万平方米,总投资约4.7亿元。该项目与市大剧院项目组合在一起,犹如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蝴蝶”的西翼为南充市规划展览馆、南充市地方志馆,“蝴蝶”的东翼为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蝴蝶”的中间部分则是下沉式广场。
近年来,南充市先后投入资金约20亿元,密集推进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新建了市博物馆、市文化馆(新馆)、市大木偶剧院和一批县级公共文化场馆,维修改了造市图书馆(新馆)、南充大剧院,通过对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文化融入市民生活
6日下午,记者走进仪陇县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拉丁舞学员翩翩起舞,合唱教室里歌声嘹亮,书法教室里墨香阵阵,剪纸教室里精美的作品,无一不让人沉浸在浓厚的艺术氛围里。
![]() |
“我们这里开展了很多具有仪陇特色的课程,有剪纸、篆刻、书法等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及三乡文化,有舞蹈、钢琴、瑜伽、葫芦丝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市民艺校校长庄素文为大家讲解道。
![]() |
近年来南充市积极发挥政府引导带动作用,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置乡镇(街道)文化站426个,覆盖率达到176%,整合设置村(社区)文化室3004个,覆盖率保持100%,实现了基层服务供给的全面优化。以仪陇县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为例,该校每年为全县市民无偿提供各类特色艺术培训、辅导、交流25万余人次,其中有5万人在室内完成培训。
而在仪陇新政镇南门社区,外面骄阳似火,室内却“心静自然凉”。许多退休社区居民正聚在这里,专心地做手工艺品,墙上展示柜里放着她们精美的作品。据了解,南门社区共有13个社区社会组织,包括社区老年人协会、宏德志愿者协会、社区妇女联合会、民间文化研究协会等,辐射社区1.5万余人,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 |
“社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免费给我们做培训,我们在这里面不断地提升技能,作品社区也帮我们销售,现在生活充实了,收入也提升了。”谢阿姨笑着对记者说。
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水平,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将文化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提高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在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征程中,南充正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为画笔,绘出绸都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画卷。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四川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32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