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首页

【我的家乡我建设】黄德君:我还要再奋斗二十年

时间:2023-11-17 15:01:58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王海静

四川新闻网消息(记者 李婷婷 郭建坤)从莘莘学子,到一身戎装;从沧海砺剑,再到解甲归“商”,黄德君始终保持军人的优良作风,做到退役不褪色,扬帆再起航,以自己独有方式,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

黄德君,四川道和远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南充分公司经理、南充雅思特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42年前,从南充市南部县太霞乡先锋桥村升钟湖畔走出来的有志青年,他曾是南充市消防支队政治处主任,2005年3月自主择业到地方后,又通过近20年的商海拼搏与摔打,如今已是两家企业的守护人。

不负韶华,有志者事竟成

1980年初阆中县正式组建了“阆中县消防中队”,1980年底,刚刚高中毕业年满18岁的黄德君,就成为一名光荣的武警四川省消防总队南充市支队阆中县中队战士。

“中队成立之初,条件十分艰苦,没有正规的营房,战士们就挤在县公安局大门口修建的1100多平方米营区内。”黄德君回忆起刚进中队时说道,新训结束下到中队后,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各项工作主动积极,并自愿请缨担当中队又苦又累的炊事员工作,深受广大官兵好评。由于他认真钻研炊事业务,顿顿确保饭熟菜香,次年就被省总队教导大队选调去为“全省预提干部对象培训班”学员做饭。

在1988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省消防总队荣记三等功一次。1993年由于工作需要,黄德君被调入阆中市公安局消防科任参谋,尔后担任阆中市消防大队教导员、大队长,在该大队工作期间成绩突出,2000年工作出色的黄德君经群众推荐,组织考察,从众多后备干部中脱颖而出,走马上任南充支队政治处主任岗位,步入团职领导干部行列。

“从中队战士、班长、排长、中队长、指导员,再到大队参谋、大队长、教导员,整整20年时间,我都是在阆中度过的。”黄德君告诉记者,在那里,他不仅干成了事业,而且也收获了爱情、组建了家庭,所以他对阆中,对那片熟悉热土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

从零博弈,成为身边人学习的榜样

2006年黄德君选择转业,为了减轻地方政府对军队干部安置工作压力,他主动提出不安排工作,采取自主择业方式要求。黄德君说,“转业到地方后,相当于从零开始博弈,我白手起家走上了经商之路,经过自己的努力很快就获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经过10年的打拼,手里刚有点积蓄的他,便想着怎么样才能回报曾经养育他长大的故乡,经过多方的调研,他决定在老家升钟湖投资兴建“康养”项目,他的想法与南部县委、县政府规划要求不谋而合,政府积极鼓励他回乡创业,为父老乡亲脱贫致富贡献力量。 

为了实施这项“康养”工程,积攒更多的资金,他与朋友一起合伙开办宾馆酒店、与道和远大集团进行深度合作,自己省吃俭用,把盈利的经费全部投入到升钟湖“康养”项目上。建筑3000多平方米,集康养、休闲、娱乐、会议和垂钓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升钟湖畔“康养”项目不仅按照计划开工建设、竣工和开业。

2020年下半年,黄德君的升钟湖“康养”项目全面落成,为了纪念曾经抚养他长大的爷爷,他特地将其以他老人家名字命名为“大明山客栈”。

该公司副总经理党丽萍、办公室主任费翠芬谈及黄德君均时纷纷表示,“黄总无论是他的人生阅历,还是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无论是他坚韧不拔和奋勇前行的优秀品质,还是他常怀的感恩之心和百善孝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等,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未来可期,继续奋斗二十年

“我要再奋斗二十年!”这是黄德君时常挂在嘴边的话语。年逾花甲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家乡群众致富,不仅解决了一些邻里乡亲就业问题,他还组织当地村干部到西充、阆中和南部等地参观红薯、柑橘种植、稻田鱼养殖等产业,把外面的先进技术、成功案例,引进到老家,带动家乡的父老乡亲创收增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黄德君告诉记者,在外打拼多年,他从没有忘记家乡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不仅逢年过节的问候,而且还回到家乡建设家乡,提供与城里相当的工资待遇和就业岗位。

大众旅游时代来临,休闲度假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如何将康养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黄德君充分整合资源,延伸出一系列新型业态和产业链,将“大明山客栈”打造成集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等多元化功能融为一体的特色客栈。

经过两年多的运营,以及对客栈外围、屋顶平台的持续升级改造,该客栈环境设施设备在升钟湖一带成为“翘楚”,客栈在业界也有着良好口碑,重庆、成都、河南、贵州、湖南等地的游客纷纷慕名而来。

在与黄德君交流时他透露,目前客栈只是完成了一期工程,还有二期和三期工程,已经在积极酝酿和实施之中。对下一步的规划,黄德君表示,为了方便游客,留得住客人,今后将修建一条栈道到山顶的观景亭和过湖缆车。让大明山客栈成为大家“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休闲胜地。

黄德君用实实在在的业绩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思出路、谋发展,凝心聚力改变家乡落后面貌,有力促进了太霞乡的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照片由受访者黄德君提供)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四川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32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