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东:科学研究是探索过程 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来
2025年06月19日 16:40:40 来源:四川新闻网
张晋东和大熊猫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20年来,他用科学的标尺丈量国宝的足迹,躬身大熊猫保护最前沿;以知识的薪火点亮生态保护的未来,培育生态守护新生力量。他就是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态学博士点修复生态学学科带头人——张晋东。
近年来,张晋东带领团队取得丰硕成果,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文章120余篇,参编中英文专著6部,获专利授权3项、软件著作权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6项。这些成果广泛应用于大熊猫生态保护与管理,为卧龙、龙溪虹口等多个保护区制定保护与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科研攻坚,守护熊猫家园
2008年,张晋东受导师之托,开启利用GPS项圈跟踪野外大熊猫之旅,期望精准掌握其活动规律。当年秋季,他拜访了胡锦矗先生。胡先生虽已70岁,却精神矍铄,耐心细致地为他讲解从设置捕捉圈、麻醉、带项圈到跟踪等一系列操作要点,还赠予自己著作。那一刻,张晋东心中暖流涌动,责任感也愈发强烈。
从2008到2013年,张晋东和同事们在卧龙五一棚扎根5年。彼时正值汶川地震后,余震不断,生活条件艰苦,无水电网络,夜晚唯有烛光相伴。但张晋东并未退缩,在微弱烛光下,他如饥似渴地研读胡先生赠书,又在野外亲历书中场景,深刻体会到前辈们保护大熊猫的艰辛与担当。
5年间,失败与等待如影随形,但张晋东从未放弃。终于,他成功为五只野外大熊猫戴上GPS项圈并开展跟踪。随着一个个位点和活动数据传回实验室,他和同事对野生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习性等有了直观了解,并发表了系列科研论文。这些成果丰富了人们对大熊猫基础生态学的认知,获国内外权威科研机构高度肯定。其中,大熊猫生态行为学的一项成果被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评为2015年度有价值工作之一,还列入维基百科大熊猫介绍。
近10年,张晋东将研究目光投向凉山山系受损的大熊猫栖息地。他从自然-社会-经济视角出发,构建自然灾害对大熊猫的影响及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机制。借助GPS项圈传回的数据,他立体呈现大熊猫的“生活圈”,解密其微生境的黄金密码。
通过分析GPS数据回传屏上的点位群,他确定了大熊猫最爱的觅食“竹吧”范围;数小时无移动的点位,锁定了其五星级休憩“卧室”;夏季从低海拔向高海拔的迁移折线,则勾勒出大熊猫的“避暑”路线。明确大熊猫微生境偏好特征后,他针对性地开展阻断人为干扰、清理老竹杂灌、恢复高大乔木等举措。
“今年我们已在恢复地发现几只熊猫活动,这是以前没有的。”张晋东难掩喜悦,他的研究为我国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选择研究及破碎栖息地恢复、大熊猫生态廊道建设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指明方向,对大熊猫国家公园重点核心区保护及连通廊道建设意义重大。他也因此荣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梁希林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奖项,获评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等多个职务和头衔,兼任多个期刊审稿专家。
20年来,张晋东如四处“流浪”的自然观察员,在研究、保护大熊猫,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上,坚定前行。
育人育才,践行使命担当
“不仅要自己做研究,更要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自工作以来,张晋东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他以丰富教学经验和严谨治学态度,为学生提供扎实科研训练和实践指导,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营造良好学术环境,致力于培育高素质生态保护科研和实践人才。
他秉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倾力打造精品课程。在《“3S”技术及其应用》课程中,他注重理论与软件操作深度融合,通过ArcGIS、ENVI等专业软件实际演练,让学生将理论熟练运用于生态保护、土地利用规划等实际场景,提升实践应用能力。
在《自然保护区学》教学中,他发挥科研优势,将自身在西南山地生态保护、大熊猫栖息地修复等领域的研究案例引入课堂。如结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案例,分析保护区功能区划与管理策略,使抽象概念生动具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在《生物统计学》课程中,他将复杂的统计理论与生态学研究实例相结合,融入R语言、SPSS等软件操作,让晦涩的统计方法直观易懂,该课程被学生评为“最受益的专业课”。
对于研究生,张晋东坚持以项目为依托,鼓励学生围绕科学保护西南区域生态屏障开展具有社会价值的研究。大凉山、邛崃山、岷山、卧龙保护区、马边大风顶保护区等山林间,都留下他带着学生跋涉的足迹,“野外出勤覆盖率”达100%。他还支持课题组同学参加国家级学术会议,经费由课题组支出,提升学生学术视野和交流能力。同时,他注重开放式交流合作,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及国外相关科研院所联合研究,为学生提供丰富学术交流和发展机会。
“张老师总能把艰深的生态学理论,通过亲身经历的野外故事讲得活灵活现。追踪大熊猫、栖息地调查、生态修复项目中的挑战与趣事,都是他宝贵的教学素材。这些鲜活经历,将生态研究的魅力、挑战与责任,深深烙印在我们心里。”2017级生态学研究生、即将取得中国科学院生态学博士学位的王玉君感慨道。
张晋东不仅传授知识,更关心学生成长。当学生研究遇挫沮丧时,他耐心引导:“科学研究是探索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来。”当学生放松懈怠时,他又严格要求,在实验室、寝室或自习室不时出现,提醒学生管理时间。
“记得我第一次出野外经验不足,张老师主动帮我们争取权益,就像老父亲维护小孩,让我们放心磨炼成长。”2024级生态学研究生张海淇说道。
在张晋东指导下,本科生在国内核心期刊与SCI收录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研究生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他还指导10余名学生获四川省“互联网+”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一等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项目。张老师也先后获评四川省优秀创新创业导师、西华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
二十载如一日,张晋东坚守共产党员政治本色,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在推动国际科研合作、培养保护生物学人才、服务大熊猫保护事业中,他彰显新时代高校教师党员先锋本色,以实际行动诠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学术追求,用责任与担当谱写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奉献篇章。未来,他将继续在大熊猫保护与生态教育之路上砥砺前行,书写更多精彩。(供稿/供图:西华师范大学)
编辑:曾璐
![]() |